資訊動態
行業動態
在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,合肥的城市建筑均以實用性為主。樓房多為長長寬寬的火柴盒造型。街道兩旁的行道樹,多為梧桐,也具遮陽擋霜的實用價值。雕塑對于合肥人來講,是十分陌生的事物。
時光匆匆流逝,歷史車輪飛轉。到了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,仿佛一夜之間,合肥的街頭出現了雕塑。記憶中,是一具少女捧卷靜閱,名為《讀》的塑像,立在老城區淮河路的一個小游園里,她的出現,印證了改革開放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一理念。
真正具有合肥地標性的雕塑作品,是誕生于1986年的“九獅雕塑”。這座高十數米的雕塑由三根曲拱交結而成,狀如城門,三只站立的大獅子昂首遠眺,每只大獅子身上又各馱兩只歡奔嬉戲的小獅子,結成城門拱。它們或捧球欲跳,或歡騰嬉樂,或舉頭遠眺,或含笑迎賓。這組雕塑體現了合肥古老的九獅文化(九獅河、橋)引起轟動,被市民譽為“捍衛城市的守護神”。
也是在1986年的5月,共青團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會決定興建青年雕塑,做這個雕塑的時代背景正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漸入佳境之時,其寓意合肥市青年在改革的大潮中,銳意進取,志高無比,乘勢騰飛。全市廣大團員、青少年積極響應,踴躍捐款,有關單位大力支持,共籌集15萬元,建成大型青年雕塑“鯤鵬志”。這座雕塑矗立在逍遙津東側、南淝河畔,總高13米,底層為大理石,兩只翅膀各高10米,在碩大的不銹鋼“翅膀背景”中間,是主題人物健美的造型,這尊雕塑還象征著合肥的崛起與騰飛,表現了合肥人民志向蒼穹、奮力拼搏的豪邁氣概。當年這座雕像名氣很大,是許多中小學生春游必去的景點之一,它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。
如今,在合肥的街頭、景區,雕塑已不是稀罕物。它們造型各異,各具特色:或栩栩如生——如桐城路上的姜夔、黃賓虹和海陽四家等系列組雕,濱湖濕地公園的岳飛像,肥東站前廣場的包公像……再如琥珀山莊的母與子、拉琴少女雕像,環城公園的動物群雕塑等;或創意獨特——如杏花公園的抽象性雕塑《綻藍》,淮河路步行街上的鑄鋼系列雕塑《吉》,老市府廣場的百家姓綜合體等。這些雕塑美化了城市,給市民、游客帶來審美的愉悅。同時,也盡顯改革開放給合肥帶來的嶄新面貌和風采。文/李夏
文章摘自于《合肥日報》